黄兴轻轻摆了摆手,转换了话题,说道:“不用捧我了,说说你马上要出访的事情。因为外蒙问题。你推迟了行期,现在恐怕要直去英国,才能赶上英皇乔治五世的加冕礼了。”
嗯,陈文强点了点头,笑道:“直去英国。后天我就要出发,从天津登船,海圻号、海容号在那里等候。本来一艘就可以,钝初非要派出两艘,说这是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次国际访问,总不能太寒酸了。”
“要我,就把海天号派去。”黄天咧嘴笑道:“姊妹舰嘛,就要同时出动才好看。”
“还是省点钱吧!”陈文强苦笑道:“这些日子可是够难的,你瞅瞅,我都有白头发了。”
黄兴摸了摸自己的鬓角。自嘲道:“我早就有了,不过,这很值得。”
几根白发而已,陈文强其实并不在意,国家现在这个状况,已经比历史上好得太多了。但是,机遇是不可求的,此时还万万放松不得。国家强盛之路,真的是漫漫而修远。
一部中国近代史,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海洋屈辱史。禁海封疆。闭关锁国的腐朽落后意识与政策,使碧波荡漾的中国海沦落为一个任人蹂躏的妓女,英国的、美国的、法国的、德国的、俄国的、意大利的、日本的军舰都在这里横行恣肆。
衰败陨落的帝国升起了蓝色的梦想。然而这襁褓之中的大国海军梦,却遭到西方列强竞相剿杀的厄运。1884年。中法马尾海战,福建海军十一艘舰艇半小时内被敌人消灭殆尽;1894年,中日甲午海战,刚刚成军六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。
甲午战败后,清朝统治者急欲整饬海防,重建海军。于1895年起,向英、德等国订购大小军舰数十艘。海圻号巡洋舰即为此中吨位最大、装备最好的战舰。
陈文强出访欧美诸国,不仅是共和国建国后的一次重大外交,而且是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的蓝色征程。由此看来,宋大总统想出动中国最好的两艘战舰也并不为过。
陈文强轻轻放下报纸,走出舱室,向远方望去。浩瀚的是碧蓝碧蓝的大海,无际是瓦蓝瓦蓝的天空,飘柔的是絮絮团团的白云,飞翔的是纯洁美丽的海鸟。所有这一切都使他感到一种安宁的美,一种和谐的美。
中国军队开进了库伦,冯国璋的照片已经登载在了报纸上,这是近代史上扬眉吐气的大事。他自以为是继左宗棠之后收复疆土之第二人,一路上旌旗招展、大肆张扬。这也是中国政府的一种策略,定谋于“柔不可守”、“弱者示以强”。既是威慑外蒙的王公高官的招数,也是平息国内激进言论的方法。
当然,要彻底稳定外蒙,这还只是第一步。蒙籍复兴党党员云亨被任命为特派专员,他带去了中央政府的一系列后续手段。引种蔬菜、修建公路、开办银行、创刊日报、加强中华文化教育……,将以较温和的方式慢慢改变外蒙的政治社会状况。
俄国没有忘记给中国添些小麻烦,几个外蒙独立的首脑逃到了俄国,以的身分得到了俄国的庇护。但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明显是个烫手的山芋,俄国不敢接纳,因为这样会引起外蒙民众的愤怒。于是,这位可怜的活佛只好呆在庙里,等于被政府软禁了。
只要外蒙能稳定下来,那些逃到俄国的独立分子能掀起多大的风浪。陈文强对俄国的小诡计并没有看在眼里,等到俄国革命爆发,顽固分子也会因为失去了靠山,哭着喊着要回归中华祖国了。
海圻号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,排水量4300吨,舰长1323米,舰宽143米,吃水深度61米,最大航速24海里/小时,马力17万匹。舰上装备有各种口径的舰炮三十四门,鱼雷发射架七座。
顺着甲板,陈文强零距离地欣赏着这艘庞然大物,迎面正碰见了陪他出访的海军次长黄宗英。
在北京的时候,黄宗英等海军官员可没少找陈文强,没别的事情,要钱扩充海军。这情形倒有些象日本,海军陆军争夺资金。
共和国成立,确实对陆军有些偏重,武器装备尽量满足,一下子将原有的陆军扩编了一倍有余。而海军,则只买了潜水艇,他们要的可是战列舰。
养海军太费钱了,看着海军拿出来的扩舰计划,陈文强也是有些发晕。快、空、潜是政府制定的发展策略,但这个思想还是过于超前了,与现阶段世界的海军战略战术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冲突。
现在海战的主流是,要赢得海战,就要有比对手更大吨位的战列舰、搭载更多的火炮、拥有比对方口径更大的火炮(威力更大、射程更远)。这就是那个时代海战决胜的不二法门。
19世纪末开始,随着技术的进步,大口径舰炮显示出在海战中决定胜负的作用,尤其是在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峡海战以后,形成了“大舰巨炮制胜主义”统治海军战略的时代。
进入20世纪,随着1906年英国建造出无畏号战列舰,各海军强国倾其国力建造搭载大口径舰炮的战列舰,展开造舰竞赛。各海军强国竞相不惜血本研发威力更大、射程更远、精度更高的大口径巨炮,以及为携带这种巨炮而建造吨位更大的战列舰,战列舰主宰海洋的“大舰巨炮制胜主义”理论正在向历史顶点发展。
而潜艇虽作为初生的婴儿走进了海军行列,但各国对潜艇在海战中将发挥的作用,以及如何运用潜艇作战都缺乏应有的认识。有的认为,潜艇是一种“无足轻重、无所助益的软弱手段”;有的认为,潜艇的行动是一种“海盗行为”,要求在战争中禁上使用;有的认为,潜艇除对近海防御有一定用处之外,再无其它了。总之,对潜艇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的理解。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