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8章 大宋文官知多少(1 / 2)

梦回大宋 大木公 1935 字 2个月前

此时的泉州是仅次于广州的大宋第二大通商口岸。

因为市舶司的原因,作为泉州这样重地的知府,要比一般的州府长官的官轶要高,甚至比内地的一些“路”的转运使长官都要高。

但是就像现在的深圳、厦门等特区一样,不能因为你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不鸟省zf,对不对?

所以并不是说转运使司一定能够影响李枝山的官途,但是作为名义上的长官,你该有的尊重还是要有的。

要不然扣你一个不服从调遣,或者在你上报的公文里添加点私货,在政绩考核或者皇帝跟前上点眼药都够你喝一壶的。

那么有没有不被各路长官卡脖子的情况啊?

答案是有的。

比如以观察使身份出任某一州知州的“京官”。

还有的知州、知府官阶本身都是二品朝官,然后带着本身官阶职位上任的,就像开封府尹和京兆府尹等,他们这些人的官职,可比一路的转运使的官阶大了去了。

按照规定,像开封府尹和京兆府尹等这知府的文书,可不经过转运使中转而直接上达天听。

但是有时候,一“路”的转运使也是由朝官担任时,官阶就大于一些知州、知府,所以这些州府文书还得经过转运使才可以申转。

宋朝大部分的知州、知府都是中央直接任命的,一些文官本身的“虚衔”官阶大多还很高。

所以这也就使得路与州府长官到底是不是从属关系,就看二者谁的品秩高,谁就是大哥。

这样就使得地方机构主权从属紊乱,名义上的“路——府——县”三级很多时候就成了虚设,更多时候是“府——县”两级。

再来看看宋朝官职的划分。

宋朝的官员职能属于“层峦叠嶂”式的交叉重叠,很多时候都是找谁也可以,但更多时候是找谁也不好使!

因为官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干。

宋代文官官职一般分为“官”、“职”和“差遣”三部分组成。

所谓的“官”就是指本官阶,也称正官或者寄禄官,是享受的待遇和发放俸禄等级的依据,简单理解为基本工资、津贴发放标准。

“职”就是指职名,一般指馆职或者贴职(文人的名誉称号。如某馆某阁学士之类的)。

“差遣”也就是职事官,也称为本职,就是实际担当做事的岗位官职,大多是临时担任,一般都是判xx,知xx,提举xx,同xx,提点xx等。

一般官员的升降,可以升降本身的官和职,也可以升降差遣,甚至三个同时升降。

所以,就是“明升暗降”和“明降暗升”的骚操作也不在话下。

此外文官还有散官阶,也就是实际的官阶,以文资武阶对应相应的文武官职,但有时候此官阶跟随本官、职走,不做考虑。

此外还有勋官职称,一共十二转,属于荣誉称号之类的。

爵位,这也是个荣誉头衔,不过这个是有实际补贴的,但是封邑大多与实际称号不符。比如秦桧的魏国公,并不是真的封魏国,只不过是以示恩宠,名头唬人,只拿钱好听罢了。

你以为文官就这些工资来源就完了?

没有!除了这些“本俸”、“职钱”之外,此外还有夏天的“高温补贴”,冬天的“薪炭”,厨料,增给,给券,公用钱,职田等等名目繁多的津贴。

就问你爽不爽!

是不是能拿到手软?

也难怪说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,这在宋朝当官简直就是不亚于经商的“好买卖”啊!

就像南宋中期,宋宁宗时期的权臣,岳飞的小迷弟——韩侘胄,立志北伐金国,一心想要收复中原,但因为国库空虚,军费不够,他就能自掏腰包拿出20万两白银(相当于六千万人民币啊)做军费。

你要说这些钱全是他家做官之前的积蓄?

反正我是不信的。

作为“权臣”(参照宰相俸禄),他每个月的本俸都是300贯起步的,也就是说,光基本工资一年就拿108万人民币!

要知道宋齐鲁他们发给远洋水手八个月的工钱也不过才10贯钱!

这个年代,可是100贯钱就能娶一个漂亮的小妾的。

细思则恐啊,估计宋朝这也算是“高薪养廉”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