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三一节 拜年(1 / 2)

“郭主任过年好……真是没想到,上次你跟我说咱们是老乡,这一次见面,就已经在老家见到了。”

杜立鼎大年三十才回到滏阳,本来他也是想要在初一这一天,好好休息一下的。但是接到了郭宏兵的电话之后,杜立鼎也收起了自己的那点偷懒的心思。第二天一早,天刚蒙蒙亮,他就按照郭宏兵电话里面说的地址,跑去给郭宏兵拜年了。

他这么做当然不是因为他和郭宏兵关系有多好,纯粹是因为他知道了这位郭主任到底是什么来头。

上次见过之后,杜立鼎事后也通过自己的另外一个老乡,也就是电信公司的张总了解了一下郭宏兵这个人,对于这样背景深厚的老乡,张总这样久在官场的人自然知根知底:这位郭主任本人确实没什么:他自己只是体委的一个科级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但是知道了他的家庭之后,杜立鼎却也有些咋舌。

郭宏兵的祖父是37年参军的老革命,他在燕北,胶东,东北等地作战多年,解放后,他参加了朝鲜战争,更是功勋卓著。他是建国之后的第一批将官中的一员。虽然说当时来说他的官衔还不算特别显眼,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也是滏阳籍的老革命中为数不多还在人世的了。

当年滏阳走出去了不少老军人,而这些人很大一部分死在了战争年代,而在80年代,邓总改革之前又去世了一批,剩下的人数已然不多了。那些早早去世者的亲人大部分已经泯然众人了,可是那些尚在人世的却活的大不一样。

郭宏兵的父辈就是如此:郭宏兵父辈一代一共是兄弟姐妹六人。郭宏兵的父亲排行老二,上面有一个姐姐,下面有三个弟弟,一个妹妹。这一家人可以说是军人世家:他的三个叔叔都在部队,二叔现在在总后担任职务,三叔在国防大学里面做着教授,四叔在某个警备军区担任师长,全都是军籍在身。

有趣的是,这一家人里唯一没有当兵的男丁就是郭宏兵的父亲:郭宏兵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正好赶上知青下乡运动。为了响应号召,郭老严词拒绝了自己长子想要参军的想法,勒令他去北大荒参加农垦建设了。郭宏兵的父亲在北大荒挖了好几年的菜窖,后来虽然借着工农兵大学生的机会离开了东北,但是却因为在东北期间天寒地冻染上了一身的病,从此以后也心思淡泊了,比起来自己三个极为成功的弟弟,他反而最为不显眼。

从那以后,郭老一直觉得自己对不起长子,对于郭宏兵这个长孙倒也是关怀备至。可惜的是郭宏兵从小就不太爱读书,于是郭老安排他入伍当了兵。他在军队一扎就是十年,不到三十岁就已经当上了营长。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,他去年却又离开了军队,转业回了帝都,进了体委做事。

这些事情都是张总告诉杜立鼎的。杜立鼎听后也只能感叹这人的命运确实不一样。

像郭宏兵这种人,在他看来简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。名门之后,背景惊人,也让他有着任意折腾的资本。想从军就从军,想当官就当官。转业军人那么多,他就可以轻易的进入部委,明明在官场混还可以谁的面子都不卖。这样的人生还真是和一般人完全不一样。

而这样的人大过年的跟自己联系,无非就是给他一个示好的机会,对于这个机会,杜立鼎也并不拒绝。

虽然杜立鼎非常清楚的知道,要是想经商还是跟卢主任那帮人靠近比较符合自己的利益。毕竟他们那一派对于贸易自由更加看重,也一直主张保护企业家,仅从杜立鼎的角度看自然是再好不过。但是就算如此,多交些朋友,总归没什么坏处。毕竟做买卖的时候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,总得和三教九流有些来往。

对于结交郭宏兵,他也很是在意,一大早就来到了郭家。看到他如此上道,郭宏兵也颇为满意,带着他直接进了大门。

“走,既然来了,那就见一下我爷爷——我爷爷正说老家都没有多少熟人了呢。”

滏阳的规矩,大年初一这一天早晨,各家都是不关大门的。家里的老人会坐在家里的正厅上,等着别人来拜年。郭宏兵一边拉着杜立鼎向屋子里面走,一面也和杜立鼎说着话,而他说的主要也就是他的爷爷。

“我爷爷年纪大了,总是念着家乡好,过年非得回老家来过。既然老爷子这么想,我也只能顺着,就跟着回来了。回来之后却发现他认识的那些人已经剩不下几个了,又觉得冷清。既然是这样,我就想着把你叫来,陪他聊聊天——大过年的,也让他高兴一下。”

眼看着护士已经把老爷子扶了出来,郭宏兵赶快嘱咐了两句,也就马上迎了过去,“爷爷,你看,已经有来拜年的啦。这是我的朋友,特别过来看你的。”

“你的朋友?多半又是什么狐朋狗友吧?”

郭老一边说着话,他也一边从屋子里面走了出来,在客厅坐下来。这位老人虽然是军旅出身,但是现在走路都已经困难,显然年纪已经不小了。只是听他声音还中气十足,身体想来也不算太差,难怪到了过年的时候,还能够坐在客厅里面,等着别人来给他拜年。

只是他毫不掩饰的话语,让杜立鼎也有些尴尬无奈。倒是郭宏兵更知道自己祖父的脾气,马上也开了口,“爷爷,你这可冤枉我了。杜立鼎可不是什么一般人,人家是正经的燕大学生,可是读书读的好的大学生。”

“哦?你还认识大学生?”